望謨縣“三措并舉”提升村干部服務群眾能力
亮點黔西南訊 黔西南州望謨縣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,針對少數后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不強,缺乏凝聚力、號召力和戰(zhàn)斗力,群眾觀念淡薄、履職盡責能力不強等問題,通過“三措并舉”提升村干部服務群眾能力。
堅持分類培訓,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質。一是建立健全村干部教育培訓制度,積極探索創(chuàng)新培訓方式。針對村干部現有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,結合農村工作需要,分門別類,因材施教。對有發(fā)展經濟能力、為民務實精神不足的村干部,加大黨的理論知識培訓,增強為民服務意識;對思想覺悟高、致富能力不夠的村干部,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培訓,提升致富、帶富能力;對所有村干部進行村級事務管理、協調溝通、處理糾紛等綜合能力培訓,切實提高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質,不斷夯實基層發(fā)展基礎。二是充分利用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站點、干部夜校、道德講堂等培訓資源定期向村干部講形勢政策、講工作方法,解決村干部學習不深入、學習無主題、學習不顯著等現象,使村干部干事有目標、有動力,提升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積極性。
加強示范帶動,樹立典范標桿作用。針對不同級次不同的崗位,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實踐方式,突出涉農政策法規(guī)、村級民主管理、村鎮(zhèn)規(guī)劃建設、群眾工作等知識和實際履職能力的提升。一是建立黨建示范點。根據不同區(qū)域、不同類型黨組織的實際情況,重點對基礎條件好,開展活動成效顯著、黨建工作業(yè)績突出、引領示范作用強的黨組織進行培育創(chuàng)建,深入挖掘典型特色,推廣典型帶動示范。二是建立產業(yè)示范基地。以“村干部致富帶頭人+基地+群眾”、“專業(yè)合作社+基地+群眾”等多種模式,集中打造一批產業(yè)調整示范基地,強化村干部“兩帶”實踐能力的提升。三是建立幫帶機制。以結對幫扶為抓手,縣級單位與幫扶村結對子、鄉(xiāng)鎮(zhèn)領導和駐村干部結對幫帶,在政策、人才、信息上對村干部予以重點幫扶。幫助村干部吃透惠農政策,拓寬發(fā)展思路,把村干部培養(yǎng)成致富能手,提高村干部帶富能力。
健全考評機制,嚴格推進獎懲制度。一是推行“星級評定,差額報酬”管理機制。針對村兩委班子結構考核方式的革新,不搞“一刀切”,將評星結果按打分制分等次,與村常務干部報酬掛鉤。通過評星結果,發(fā)放工資報酬。打破村常務干部“干與不干一個樣、干多與干少一個樣、干好與干壞一個樣”的不良局面,激勵先進村、推動中等村、整頓后進村,讓村干既有壓力又有動力,在工作上更加主動作為,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更加熱情。二是抓全面考核。逐步建立健全村級考核制度,進行多側面,多方位考核,做到“看活動、查政績、重口碑”,努力打造一支考核過硬、業(yè)務能力強的村干部隊伍。(劉尚紅報道)
了解黔西南更多資訊,盡在亮點黔西南網微信,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閱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