炮仗(作者:魏天)
炮仗
魏天
山城興義有一家公司開業(yè),先是有兩三個領導講話,然后在揭牌的同時燃放鞭炮,噼里啪啦;公司請來的一群老年人,穿得紅艷艷的,挎著腰鼓,咚咚咚,咚咚咚,把小鼓打得滿街響。開業(yè)儀式結束,賓客散去,我看見地上散落著零散的沒有炸的鞭炮,沒有人撿,心里暗暗覺得有些可惜。
鞭炮的起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在火藥發(fā)明以前,民間多燒竹子驅趕惡鬼。自古以來就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:說是很久很久的時候,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都會出現(xiàn)一種叫“年”的猛獸,頭長觸角,兇猛異常,它吞食牲畜,傷害人命。為了嚇退這種猛獸,人們于是在家門口燃燒竹節(jié)(或者用紅色的物品貼在房外),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,使得竹腔爆裂,從而發(fā)出巨響,借此驅趕年獸。由于爆裂的聲音與燒竹子相似,故稱“爆竹”。魯迅先生在《偽自由書•電的利弊》一文中也說:“外國人用火藥制造子彈,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。”后來,節(jié)慶時也開始燃放鞭炮,鞭炮又有了增加喜氣的作用。在黔西南州興義,不管大公司或小門店開業(yè),都要放鞭炮,只是撿鞭炮玩的兒童卻沒有了。
在農村鄉(xiāng)下,鞭炮叫炮仗。炮仗除了在春節(jié)和喪事上燃放得最多外,日常人家的婚禮、新房上梁、喬遷新居等,都要炸上幾封,以示吉利。我小時候是玩炮仗的行家。沒有錢去買整封的,就去撿人家炸散落下來的。散落下來的炮仗,大多是斷了導火線的,有的長,有的短。撿到連導火線都沒有的,也要攔腰掰斷拉出線來點燃。但是這種炮仗一般不會響了,像放屁一樣,噗的一聲,升起一縷臭氣。但對我來說,算是過了一下點火炸炮仗的癮。撿到好一點的炮仗,我們就會拿它來埋在土里炸,或是點燃了扔在水里炸。扔炮仗,更是一門技術活,要拿捏得恰到好處。導火線只剩一點點,就要特別小心,弄不好就會炸傷自己。炮仗的導火線點燃后,如果燃得快,就要扔得快;有的燃得慢,就要看著燃到半中才扔。不然扔早了,對方會撿起倒扔過來,炸著自己。我們用炮仗干了不少惡作劇,說起來三天兩夜也說不完。炮仗炸傷手臉、炸爛衣服,那是常有的事。
長大后,就不怎么玩炮仗了。不但不玩,而且越來越不愛聽炮仗聲。有時冷不防聽見一聲,還會嚇上一大跳。每年春節(jié)到來和正月十五臨近的日子,炮仗在小山村陸陸續(xù)續(xù)地響起來時,這刺耳的響聲不聽也得聽。除夕之夜,隱隱約約的聽見鎮(zhèn)上的人家都在炸炮仗,一直響到天亮,正是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宋代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詩,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,迎來新年,把春節(jié)熱鬧歡樂的氣氛寫得生動形象,寓意豐富。但我覺得這世間的炮仗詩,沒有誰比曹雪芹寫得高明又意味深長的了:“能使妖魔膽氣摧,身如束帛氣如雷。一聲震得人方恐,回首相看已成灰。”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