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制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
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、民族的希望,是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事業(yè)的建設者和接班人,承擔著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。我們知道,在校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思想不很成熟、人生觀正在確立的過程,造成了中學生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。
由于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,中學生的心態(tài)呈現(xiàn)出十分復雜的特點:第一、社會上及校園里各種不正之風、違法亂紀、腐敗現(xiàn)象對他們的直接侵蝕,道德滑坡,個人主義思想膨脹;第二、近年來一些學生在自我價值的選擇上忽略了奉獻性、趨向功利性,過分強調個人的利益,拜金主義較為嚴重;第三、嚴峻的就業(yè)形勢使不少學生心理負擔加重,導致他們看法偏激,對前途憂心忡忡;第四、教育和管理的軟弱無力,法治在某些層面的缺位,有的學生不懂法,法律意識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,犯罪年齡也向低齡化發(fā)展。這些問題說明,正視中學生們的現(xiàn)實問題、加強中學生法制道德教育,扶正傾斜的天平,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。
法制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,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,學校也是法制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。目前,中學課程中沒有設置專門的法制課程,所以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顯得更重要,法制教育不僅僅是政治老師和班主任的責任,應該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義不容
辭的責任。各學科的老師應充分利用校園這一特定的文化傳遞空間,發(fā)揮各有關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,在教學中結合本學科的自身特點,進行法制教育,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,培養(yǎng)他們遵守禮儀,遵循規(guī)章,從而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。并將其有機滲透到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之中,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比較系統(tǒng)的法制教育。
在英語學科課堂教學中,如何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呢?
一、挖掘開發(fā)英語學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
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,也是學;A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作為一名英語教師,對于平時的課堂教學,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養(yǎng)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積極性,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,如何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,卻忽視了對學生的法制教育。其實,作為英語教師,同樣要遵循學科教學的規(guī)律,依據英語課程的特點,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,對學生因勢利導,使英語課堂教學與法制教育相互融合,相互統(tǒng)一。與此同時,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,也為實現(xiàn)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堅實的平臺。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,都在于強化學生遵循學校規(guī)章制度的意識。在我們使用的這套仁愛英語教材中蘊涵著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,在教學中,我們應努力挖掘出教材中這些顯性和隱性的素材,潛移默化地將“兩綱”教育、法制教育的內容滲透其間,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,受到教育。
在仁愛版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,都在于強化學生遵循交通規(guī)則、學校規(guī)章制度、家庭秩序的意識。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6
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(去郵局是哪一條路)Section B在介紹了問路的基本句型之后,緊接著學習了一些交通標志,如:Turn left(左轉) /No right turn(禁止右轉) / No left turn(禁止左轉)/ Turn right (右轉)/ Go straight(直走) / No parking (禁止停車)/ No U-turn(禁止掉頭).在Section C中介紹了交通規(guī)則的罰單,如:a ticket for speeding (超速罰單)/ a ticket for drink-driving(酒后駕駛罰單) /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/ a ticket for making a a wrong turn. 告訴學生在公共場所應該遵循的交通規(guī)則,然后對school rules(校規(guī))展開了討論,如:Keep quiet in class.(上課保持安靜)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. (放學后做功課)Don’t be late for school.(不要上學遲到) Don’t eat in the classroom。(不要在教室里吃東西)通過討論,讓學生進一步增強了依律辦事的意識,讓他們?yōu)楣步ê椭C校園以及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!無論是交通規(guī)則,還是校規(guī),作為一名中學生都應該了解并且認真遵循它們。對他們來說,樹立這些最基本的規(guī)則意識,也就是法制意識形成的基礎。
二、英語課堂教學要緊密聯(lián)系學生的生活實際。
“法制源于生活,寓于生活,用于生活。”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身邊的事,從青少年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出發(fā),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。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8 Topic 2 Section C中的短文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(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習慣)分別介紹了在日本、泰國、穆斯林國家、巴西、印度尼西亞,
在這些國家有哪些是不允許的行為,可以讓學生討論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為是不允許的。因為這些規(guī)則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,學生也很容易理解,對他們來說在自己的實踐中得出的結論往往印象會更加深刻。
又如八年級上冊Unit 1 Topic 2 Section B 的對話中,Kangkang(康康)、Michael(邁克爾),因為Michael(邁克爾)沒有抓住機會進球,Kangkang(康康)對Michael(邁克爾)的態(tài)度不好而爭吵。通過Jane(簡) 和Maria(瑪麗亞)的幫助,康康對Michael(邁克爾)道歉,兩人又成為了好朋友。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不管我們在學習或生活中發(fā)生的不愉快,不應該爭吵,更不應該用打架斗毆的方式去解決。又如Unit 3Topic 3 Section B 的對話中,敘述了Bill(比爾)在課堂上做鬼臉,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大笑,老師對他很生氣。Bill(比爾)很難過,決定向老師認錯。這則對話中的事件對老師或學生,我想都是很常見。這對學生是不是起了警示的作用呢?在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,老師可以把它和發(fā)生在我們身邊的活生生的例子來展開。
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教材從七年級開始,就循序漸進地滲透著這樣一種由淺入深的法制意識的形成過程:學校、家庭、社會,規(guī)則無處沒有,人人都離不開規(guī)則,社會也必須在一定的約束下才能夠正常運轉。中學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須遵守規(guī)則,遵紀守法,才能利己利民,才能夠健康而茁壯地成長!
所以,在英語課堂教學中,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,也是社會所必須的。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,只要適時地加以滲透,并持之以恒,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,點點滴滴,有機滲透,耳濡目染,潛移默化,是可以達到德育、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的。當你將語言教學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結合起來,就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,也就能夠培養(yǎng)出合格的新型公民,為構建和諧社會和民族的復興作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!
貴州省興義市豐都中學 張 寧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